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于2024年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舉行。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決定》約2.2萬字,分為三大板塊,十五個部分。第一部分為第一板塊,是總論,主要闡述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意義和總體要求。第二至第十四部分為第二板塊,是分論,主要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國家安全、國防和軍隊等方面部署改革,強調「增強改革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第十五部分為第三板塊,主要講加強黨對改革的領導、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內容共60條,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做系統性部署,呈現八個方面。
一、《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內容分析
一是明確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和完成時間。《決定》指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以七個「聚焦」為方向,六個「堅持」為原則,提出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為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堅實基礎。并提出到202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八十周年時,完成本決定提出的改革任務。
二是彰顯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性。《決定》提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要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和提供更多機會,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加快建設更多世界一流企業。要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完善要素市場制度和規則,完善流通體制,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完善產權制度、市場準入制度、企業退出制度、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和監管制度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
三是提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因地制宜培育新質生產力,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新質生產力方面,《決定》提出健全相關規則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健全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制度。完善發展服務業、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等體制機制。健全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制度。創新體制機制方面,《決定》強調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要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科技體制改革、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強化人才激勵機制,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四是提出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推進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決定》提出要圍繞實施國家發展規劃、重大戰略促進財政、貨幣、產業、價格、就業等政策協同發力,完善國家戰略規劃體系和政策統籌協調機制。要深化財稅體制改革、金融體制改革、完善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機制,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
五是提出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城鄉融合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決定》提出要健全推進新型城鎮化體制機制,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縮小城鄉差別,促進城鄉共同繁榮發展。
六是提出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決定》提出要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深化外貿體制改革、深化外商投資和對外投資管理體制改革,優化區域開放布局,完善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機制,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在擴大國際合作中提升開放能力,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七是從人民民主、法治建設、文化建設、民生保障、生態文明、國家安全等角度,提出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重大任務。《決定》提出健全全過程人民民主制度體系,把人民當家作主具體、現實體現到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各方面;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全面推進國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體系,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持續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等措施。
八是提出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長期執政能力, 為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根本保證。《決定》強調必須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堅持黨中央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統一領導,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以釘釘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實。
二、旅游產業鏈相關領域改革措施分析
《決定》中關于旅游行業的直接論述僅有「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體制機制」一處,相關內容主要是健全完善消費市場以及細分行業政策改革。
推動健全高質量經濟發展體制,激發消費新動能。一是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推動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推動勞動者、勞動數據、勞動對象優化組合和更新躍升,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以高技術、高效能、高質量為特征的生產力。以國家標準提升引領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支持企業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二是健全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制度,加快構建促進數字經濟發展體制機制,完善促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政策體系。促進平臺經濟創新發展,健全平臺經濟常態化監管制度。三是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推動市場基礎制度規則統一、市場監管公平統一、市場設施高標準聯通,健全國家標準體系,深化地方標準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形成市場主導的有效投資內生增長機制。完善擴大消費長效機制,減少限制性措施,合理增加公共消費,積極推進首發經濟。四是完善發展服務業體制機制,完善支持服務業發展政策體系,優化服務業核算,推進服務業標準化建設。
推動消費市場擴容增效,營造新業態發展制度環境。一是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打造透明穩定可預期的制度環境;擴大自主開放,有序擴大我國商品市場、服務市場、資本市場、勞務市場等對外開放。二是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建立同國際通行規則銜接的合規機制,優化開放合作環境。三是深化外貿體制改革,強化貿易政策和財稅、金融、產業政策協同,加快內外貿一體化改革。創新發展數字貿易,推進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建設。四是創新提升服務貿易,推進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示范,加快推進離岸貿易發展。
推進消費稅改革。深化財稅體系改革,推進消費稅征收環節后移并穩步下劃地方,完善增值稅留抵退稅政策和抵扣鏈條,優化共享稅分享比例。此前預計消費稅可能的改革方向包括三個方面:調整消費稅征收范圍;后移消費稅征收環節;消費稅收入向地方傾斜,三中全會明確消費稅改革主要是征收環節后移以及下劃地方,但目前具體細則仍未出臺,影響范圍及程度難以確定。后移消費稅征收環節方面,消費稅屬于價內稅,目前主要在生產環節征收。盡管在保持現有稅率不變的情況下,后移征收將會推高商品的消費稅額,可能導致終端價格上漲。消費稅改革如果推高了相關商品的價格,免稅品的價格優勢將會增強。但是從當前國家鼓勵消費的宏觀政策方向上看,政府在征收環節后移的同時可能會采取降低稅率的可能,以確保應納消費稅商品的終端價格保持穩定。消費稅收入下劃方面,《決定》明確消費稅將穩步下劃地方,但消費稅改革很難一次全面鋪開, 預計將會選取部分省市進行試點開展。消費稅的央地分配規模將會對地方政府對免稅的支持態度產生影響。如地方政府能夠獲得較大比例的消費稅收,將會大力扶持本地高端有稅商業,支持品牌在本地有稅市場開首店、上新品,擴大有稅銷售規模。相應對旅游零售業態,定位可能將轉變成為地方消費增長的引流渠道。
推進文旅融合發展,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一是優化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機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健全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二是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持續推進旅游產業、文化產業與相關領域融合發展,不斷完善產業發展的政策環境和要素保障。三是深化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加快完善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制機制,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全面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健全海洋資源開發保護制度。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加快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一是強調「租購并舉」和「保障房滿足剛需、支持多樣化改善」的房地產新發展模式,未來可能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和供給,完善住房供應體系。二是充分賦予各城市政府房地產市場調控自主權,將限購、普宅認定等地產調控權限下放至城市層級,之后可能進一步從需求層面放開限制。三是改革房地產開發融資方式和商品房預售制度,轉向現房銷售后,企業開發貸使用時間延長,金融機構配套的資金支持需要進一步優化調整。在全面推進現房銷售前,部分城市或需進一步完善供給端政策,穩定供給預期。短期來看,預售制改革或仍將循序漸進,全面取消預售制預計仍需要一定時間。在融資方面,城市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或將成為常態,金融機構依據「白名單」推進開發貸款的發放,包括REITs在內的房地產基金也有望在政策層面迎來進一步的突破。四是完善房地產稅收制度,相比十八屆三中全會「加快房地產稅立法并適時推進改革」更加溫和,房地產稅仍以謹慎推進為主,落地時間取決于房地產市場的景氣程度何時恢復。此外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有利于促進土地資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進一步提升土地價值,釋放城鎮化潛力;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或將合理劃分央地事權、財權,優化地方稅收體系,有助于緩解地方政府的財政壓力,對當前穩定房地產市場也有望產生積極影響。
支持創新體制機制相關。一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建立企業研發準備金制度,支持企業主動牽頭或參與國家科技攻關任務。二是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自主培養機制,著力培養造就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著力培養造就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提高各類人才素質。完善青年創新人才發現、選拔、培養機制,強化人才激勵機制,堅持向用人主體授權、為人才松綁。建立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人才交流通道。完善海外引進人才支持保障機制,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
擴大國際交流合作,發揮旅游業增進文明互鑒的功能。一是完善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機制,繼續實施「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加強綠色發展、數字經濟、人工智能、能源、稅收、金融、減災等領域的多邊合作平臺建設。二是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加快構建多渠道、立體式對外傳播格局。三是推動走出去、請進來管理便利化,擴大國際人文交流合作。